2025年1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国家版本馆联合发布中国十大原创学术理论,其中南京大学叶继元先生的学术“全评价”体系入选。叶先生学术“全评价”体系由三个维度(形式、内容和效用)和六大要素(主体、客体、目的、方法、标准及指标,制度)构成,其中特别重视同行评价。这也引发了我们关于学术评价问题的再思考。
一、学术评价的首要问题
学术评价体系是学术发展的指挥棒,事关学术人才发展和学术事业繁荣。学术评价的首要问题是评价什么?换句话说,拿什么来判断一个学术人才的水平高低?当然,这也是一个评价目的问题,就是通过学术评价要实现什么目的。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其他问题都无从下手。学术评价,首先是评价什么,其次是由谁来评价,最后,才是如何评价。本文就评价什么来展开讨论。
二、三种类型的学术评价类型
作者、作品与发表之间的健康关系应该是,作品是展示作者水平的载体。作者水平高不一定需要作品,也可以靠答辩什么的方式。另外,发表只是交流作品的方式,发表与否不影响作品自身价值,也就是作品所蕴含的学术价值。根据对作者、作品与发表关系的不同认知和重视程度,目前学术评价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一是作者中心。当年陈寅恪无著作,无博士学位,到清华任导师,这是作者中心。陈寅恪没有什么著作,一样去清华任教授,就是因为梁启超知道他说的水平,推荐他去当,为他担保。通过专家组答辩的方式鉴定入职水平。如今西湖大学的学术评价不看发表文章、不看帽子、不看奖项,评职称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数、引用率等数据,而是让教师讲述自己的科研故事,“我的贡献在我的领域里有多重要,如果离开我的贡献,这个领域会不会出现一个无法愈合的缝隙”。这些都是作者中心的学术评价方式,当然也是学术人才评价方式。中央党校也已经开展引进博士“两答辩一试讲”,即博士论文再答辩、代表作答辩和课程试讲。
二是作品中心。目前政策鼓励代表作评审,同行评议。也有大学博士采取“申请+考核”,要求提交代表作,无需发表;博士论文开题资格论文也是代表作评审,无需发表;博士毕业也无强制发表论文与毕业挂钩。这是作品中心的评价方式,认为作品代表着作者的水平。可以通过评价作者的代表作来衡量这个作者的水平,从而授予相关学术头衔。某些单位进行的“代表作+现场答辩”,这是认为作品还不一定能完全代表作者水平,进行现场答辩来验证作者的水平。这是有道理的。我曾经和刊物编辑交流过,发表出来的作品其实不完全是作者本身的水平,而仅仅是这篇作品达到了发表水平。所谓代表作是作者认为能够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因此,真正的代表作品评审其实也跟发表无关,甚至应该找尚未发表的成熟作品来进行评审。
三是发表中心。听说,当前发论文的市场价跟作者没有论文都是一个价,也就是说论文本身价值为0,发表却很贵。当然这个是否属实没有验证过。另外,已经出现所谓“AI科学家”,AI科学家生成的论文也能通过评审而发表。在这种情况下,论文作品更加贬值了。有人在网上披露,有专家一年出版10多本专著,发表核心期刊30多篇,还看到夸张的消息,有人用AI写作10个月出200多本书。听说现在一些单位或者地区学术评价已经成为发表中心。也就是不再看作者水平如何,也不再看作品质量如何,只看发表在哪里了,发了几篇。比如,统计科研成果只算传统纸质媒介期刊论文,而不统计网络文章,哪怕十分知名和权威的网络平台发表的文章。我们早已进入网络时代,乃至智能时代了,但还只算纸质媒介的作品,这是“作者—作品—发表”三者关系的颠倒。
三、学术评价民主与人才发展
学术评价民主是学术民主的关键环节。学术评价民主的首要问题是作者能否参与学术评价过程。当前一些学术评价现象是,既不重视作者,也不重视作品,而是重视发表。重视发表从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的角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重视发表,以发表为学术成果和人才评价的关键因素,那就容易变成“重视发表是重视权力”。目前学术界也有类似不少评论。比如上海市委党校黄力之先生《C刊问题是学术官本位的延伸》,中央党校韩庆祥先生《消除学术研究中的官本位因素》等。
某些刊物引入同行专家评审评价论文能否发表,但也有些不是同行专家,或者同行专家也未必是真正匿名。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无法参与,比如为自己的作品作进一步的阐释和申辩等。发表中心让作者始终无法参与学术评价,在学术评价这件事情上,完全失去了民主。发表中心的学术评价,即看在哪里发,发了几篇来评价人才,决定授予什么学术头衔或者不授予的方式。这就相当于把人才评价权交给了学术刊物,丧失了学术评价的民主,变成了事实上的“刊物独裁”了。
四、回归作者中心评价的出路与对策
最好的参与就是作者参与的现场评审,进行同行专家现场答辩,录音录像保存备查,允许相关人员在场监督。西湖大学施一公校长《自我突围》一书中说:学术水平的评价从来不应该由一个量化的指标来主导,也不应该由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评委一起投票决定,而是应该由水平相近或更高的同行来评议。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术评价确实带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因此,最好的评委应当是被大多数国际小同行推崇的、没有利益冲突的杰出科学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人才招聘过程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一流的人才招揽一流的人才,二流的人才招揽三流乃至四流的人才。
施一公提出的有评委专家角度介入来进行学术评价改革这个确实是好思路。他说“最好的评委应当是被大多数同行推崇的、没有利益冲突的杰出科学家”来进行学术评价,比如西湖大学的学术评价“不看发表文章、不看帽子、不看奖项”,教师们也没有考核指标,但是这些教师压力其实很大,因为他们要和国际同行一流高手过招来证明自己的水平。这个过招的方式就是学术评价方式,所谓过招就是作者作为主体参与到学术评价之中,向同行一流专家展示自己的学术研究贡献并答辩。
当然,很多单位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渠道、资源和能力,而本地区又没有真正的同行专家,科研管理者大概能分清楚文科、理科和工科,但是难以细分同行专家,一些欠发达地方经常出现“跨专业、非同行评审”的现象,比如找研究马克思的专家来评价老子的研究学术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作者答辩也是无效的,因为专业细分的条件下,搞非同行专家答辩是无效的,互相不了解也不理解。在这种情况,可以利用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找到各个专业的同行专家,建立同行专家数据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行答辩来评议学术水平。
回到作者中心评价体系,那作品就无所谓发表在哪里,或者与发表以后也无关,当然,这是人才评价。人才评价与作品评价是两回事,作品不能完全代表人才水平,人才水平再高也不能没有作品,当然作品形式可以多样化,论文、专著、随笔、杂文、课件、讲课,等等。如果要进行学术作品社会价值的评价,还要看他的传播应用的社会价值,比如学术引用、点击量以及成果转化情况。例如,云南普洱澜沧县的李娜倮初中学历,无论文,但是她组成乐队进行演唱直播帮助乡亲们创收脱贫,也突破了“五唯”评上高级职称,还入选省政府特色津贴专家。这是对他的作品及其贡献的肯定。
(作者单位:云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